找回密码
 点击,加入能环网
搜索
查看: 4789|回复: 39

[SCR脱硝] 求解

[复制链接]

1

听众

65

回帖

7

积分

初级

积分
7
发表于 2009-2-26 06: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解了一下,现在建厂的都是蜂窝状的催化剂,为什么没有上板式?请各位老大告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6 09: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WILD GUESS一下HA

首先配方不会是什么问题,主要是成型工艺。上一个蜂窝陶瓷催化剂厂,陶瓷挤出成型工艺在相关领域都有不少应用,经验丰富,找到技术提供商也比较容易。当然,做精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来看板式,从技术上说,首先是不锈钢网,什么结构,生产工艺,这个不是催化剂厂家可以搞定的,比较麻烦。一个是形状,另外一个是生产工艺。

第二个很关键的,就是催化剂在不锈钢网上的附着,这个是从不锈钢网的设计和生产,催化材料的敷设滚压成型,到烘干煅烧,后续的加工,贯穿始终的。板式催化剂的活性材料的脱落,这是质量可能出的最大最容易的问题。(蜂窝催化剂则是强度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小工序,虽然不是高难的,但是都是新的,每一步走起来都是哥哥斑斑(嗯,这个成语是怎么写的呢?)的。

蜂窝催化剂也有很愿意转让技术的厂家,所以不管自己研发也好,买技术也好,肯定更容易一些。板式就不一样了,只有BHK和Argillon有,他们更愿意保持板式催化剂的门槛。

也不是说板式催化剂这个门槛有多大,但是,有了容易的,谁会去弄那个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4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发表于 2009-2-26 1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ikee2008 于 2009-2-26 09:45 发表
首先配方不会是什么问题,主要是成型工艺。上一个蜂窝陶瓷催化剂厂,陶瓷挤出成型工艺在相关领域都有不少应用,经验丰富,找到技术提供商也比较容易。当然,做精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来看板式,从技术上说,首先是 ...


分析的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6 16: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来了

磕磕绊绊


都快老年痴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2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6 23: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son Matthey已在上海投资建板式催化剂生产线,个人认为板式工艺比蜂窝简单,更加容易控制。BHK不建厂只是说明催化剂业务对日立来说实在太小,对集团根本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7 09: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233 于 2009-2-26 23:55 发表
Johnson Matthey已在上海投资建板式催化剂生产线,个人认为板式工艺比蜂窝简单,更加容易控制。BHK不建厂只是说明催化剂业务对日立来说实在太小,对集团根本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查了一下,庄信万丰的催化剂公司,主要生产车载催化剂。对于Stationary source,也只限于化工,工业,engine and turbine(柴油以及燃气轮机?)。在中国投资做板式催化剂,板式成型工艺需要研发啊,不知道是在国内做研发还是在英国做研发。

如果从零开式,板式似乎是更容易。催化剂对BHK是很小,但是对于BHK催化剂公司就是100%,不在国内建厂,一是怕技术泄露,二是基于对市场持续性的判断,第三是做生意的文化:风险控制,量与质。。。。。。。。嗯,文化方面,真该有人写本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36

回帖

15

积分

中级

积分
15
发表于 2009-2-27 0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层 maikee2008

老麦分析,果然十分精辟啊。
   据说,瑞基催化剂根本没有2~4万这么多的M3,是一种渲染。
   至多,一万M3,还没有工业化
   结果终究怎么样?需要实际生产来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听众

17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7 13: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ikee2008 于 2009-2-27 09:43 发表



查了一下,庄信万丰的催化剂公司,主要生产车载催化剂。对于Stationary source,也只限于化工,工业,engine and turbine(柴油以及燃气轮机?)。在中国投资做板式催化剂,板式成型工艺需要研发啊,不知道是在 ...


2233 说的就是指Argillon 吧。 Argillon 已经被庄信万丰收购了,庄信新建的催化剂厂就相当于Argillon 在中国建的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7 14: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rcwind 于 2009-2-27 13:47 发表


2233 说的就是指Argillon 吧。 Argillon 已经被庄信万丰收购了,庄信新建的催化剂厂就相当于Argillon 在中国建的厂了。



Confirmed。

去年11月就完成并购了,我到今天才知道。看来我还是比较鼻塞,毕竟基本不做脱硝了。以后argillon这个名字就没有了现在叫做Johnson Matthey Catalysts (Germany)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2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7 16: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ikee2008 于 2009-2-27 09:43 发表



查了一下,庄信万丰的催化剂公司,主要生产车载催化剂。对于Stationary source,也只限于化工,工业,engine and turbine(柴油以及燃气轮机?)。在中国投资做板式催化剂,板式成型工艺需要研发啊,不知道是在 ...


任何投资都要讲回报率的,特别是股东利益优先的情况下。如果BHK投资中国,大概需要3-4年时间收回成本(计算利息成本),2013左右才开始赚钱。何况BHK已经投资扩建了日本的生产线,再单独投资中国回报率会非常非常的不理想。正常情况下集团会选择更加有益的投资项目,更何况催化剂是其非核心业务,这点有别于Johnson Matthey,JM会有规模效应。唯一有益的还是通过license的方式,这对BHK也不陌生。如果谈技术保密的话,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BHK在80年代就转让技术给过Siemens,西门子在欧洲的销售提成给BHK(后来和他终止,西门子取得了所谓的专利), 所以才有了和BHK一模一样的西门子板式催化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7 17: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Siemens板式催化剂是BHK的?既然转让了,为什么还可以自己申请专利?说不通啊

愿闻其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2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7 18: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目前主流的蜂窝催化剂生产商而言(Cormetech,Frauenthal,DKC,Johnson Matthey Germany)就技术源头(配方和工艺)无非来自于下面几家:MHI,MPC,CCI,Sakai,NSK,IHI,KHI. 均是先通过取得日本公司转让的license进入市场的。但是谁又会去提当初技术源头是哪里呢。我可以告诉你当时欧洲主流的蜂窝厂家技术支持方都是一样的。这个有点像现在的HD和Blu-ray格式之争,当时BHK转让板式给西门子也是想通过西门子在电力设备方面的影响力推广板式在全世界的认知度,实际上也是成功了。只是后来欧洲市场的萎缩,美国市场的崛起造成了2家分道扬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听众

528

回帖

27

积分

中级

积分
27
发表于 2009-2-27 23: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233 于 2009-2-26 23:55 发表
Johnson Matthey已在上海投资建板式催化剂生产线,个人认为板式工艺比蜂窝简单,更加容易控制。BHK不建厂只是说明催化剂业务对日立来说实在太小,对集团根本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真的假的啊

没听那边人说这个事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2-27 23: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层 2233 的帖子

siemens蜂窝是引进的我知道,板式他们说是自己的技术.难道他们左手引进蜂窝,右手引进板式?

另外我的问题是, 按照你的说法,siemens引进了BHK的板式, 那么, 就应该不存在自己研发这个问题, 难道siemens不顾事实, 号称自己研发, 就只是讨一个口头便宜?  

有出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2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8 01: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层 maikee2008 的帖子

这个并不矛盾,西门子确实左手引进蜂窝,右手引进板式。对当时的西门子来说,催化剂是非核心业务,只是源于很多上游的电力业务很方便销售,这也是西门子在美国市场一开始异常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是西门子在美国市场大幅下滑的时候剥离这个业务的原因(非核心市场萎缩)。

BHK转让板式部分专利的时候西门子已经有蜂窝生产线了,所以引进的只是部分工艺专利。你要知道所谓的专利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专利,并没有独立的一份的板式催化剂专利,是很多专利群来定义的。相应的BHK可以拿到西门子在欧洲销售的提成。西门子后来确实有自主研发,特别是著名的加钼的配方,因为当时欧洲有部分湿底锅炉,砷毒化的现象很严重。其实脱销催化剂大同小异,但是研发总在不断进行的(蜂窝也是一样如薄壁低SO2转换率蜂窝),不同的方向而已。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比如目前非常前沿的美国严格汞排放标准和欧洲的生物质混合燃烧下催化剂的性能,BHK目前在这些领域处于前沿地位。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市场的价格实在太低了,BHK完全可以占据高端的日本和美国市场来保证利润,为何一定要来中国呢。还有一点,日本一个主流电力设备商和我说,日本的电厂接受中国产的催化剂可能性很低(尽管日本市场目前的售价大约是中国的2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22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2-28 0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tiphenliu 于 2009-2-27 23:55 发表


真的假的啊

没听那边人说这个事情啊



始终认为目前中国的销售人员的话根本无法全部相信,原因我想你也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听众

528

回帖

27

积分

中级

积分
27
发表于 2009-2-28 07: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233 于 2009-2-28 01:36 发表



始终认为目前中国的销售人员的话根本无法全部相信,原因我想你也知道。


半夜还在上网啊 精神可嘉!

不过,你说中国的销售人员的话根本无法全部相信,我不同意啊,问题是我问了北京和上海office的人啊,人家就没听说啊。
你说的哪个催化剂工厂,该厂老总是不是70后的robert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听众

528

回帖

27

积分

中级

积分
27
发表于 2009-2-28 0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rcwind 于 2009-2-27 13:47 发表


2233 说的就是指Argillon 吧。 Argillon 已经被庄信万丰收购了,庄信新建的催化剂厂就相当于Argillon 在中国建的厂了。


可否这样说,JM的工厂未必是argillon的,argillon的肯定是JM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听众

528

回帖

27

积分

中级

积分
27
发表于 2009-2-28 07: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ikee2008 于 2009-2-27 14:12 发表



Confirmed。

去年11月就完成并购了,我到今天才知道。看来我还是比较鼻塞,毕竟基本不做脱硝了。以后argillon这个名字就没有了现在叫做Johnson Matthey Catalysts (Germany) GmbH。


这事情,怪我没给您汇报,下次让大饼请客吃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112

回帖

17

积分

中级

积分
17
发表于 2009-2-28 1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BHK在中国的市场比argillon大多了,argillon代理没找好。
感觉国外的催化剂公司找的代理都很不错,比如cer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能源环保网 ( 苏ICP备17048878号-1 )

GMT+8, 2025-7-3 09:30 , Processed in 0.0372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