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加入能环网
搜索
查看: 1575|回复: 1

[SCR脱硝] 中国电力报路晓冰:脱硝市场期待立法

[复制链接]

1

听众

24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发表于 2009-7-22 1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用“绿色”来说事。比如“绿色能源”、“绿色煤电”、“绿色光伏”等等,于是,众多的“绿色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期许着在中国的环保土壤中生根、发芽。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其中不乏以火力发电环保行业为依托的脱硫产业。4年前,脱硫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强制“火电厂发电机组安装脱硫装置”已经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此背景下,这一市场由最初的“高昂技术引进费”,到国人自主开发,中国企业开始变得成熟而理性。
  但是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脱硫带给环境的恩惠。因为除了二氧化硫以外,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更严重。  于是,脱硝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烟气脱硝期待立法
  脱硝,顾名思义就是降低发电厂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据专家所言,尽管火电厂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绝对值低于二氧化硫,但它对环境的杀伤力却不可低估。为此,欧洲国家对电厂烟气排放物的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二氧化硫,另一个就是氮氧化物。
  目前,国外氮氧化物的排放指标是50毫克/立方米,而我国则高达600毫克/立方米,远远高于国外的水平。“如果我们再不奋起直追的话,将来所承受的国际环境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某大型国企老总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在氮氧化物的排放上并没有出台强制性的法规,而据记者了解,发改委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发电企业不上脱硝装置”,将不予核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电厂脱硝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应该是指日可待。
  其实,早在今年3月23日,环保部就曾印发了《2009~2010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其中表示要全面开展氮氧化物污染的防治。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开展工业氮氧化物的污染防治。《要点》还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新建火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硝装置,到2015年底前,现役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
  无独有偶,今年5月12日,国务院又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细则提出,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等等。
  从以上两个政策的出台,不难嗅出“烟气脱硝行业在我国的启动”有望加速。


  东方锅炉实现催化剂国产化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脱硝设备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大多以国外进口为主。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脱硝技术有美国BW公司、德国鲁奇和FBE公司、日本三菱和日立公司、意大利TKC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等。
  而国内企业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有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锅炉拥有成熟的催化剂设计、制造、检验技术及整条生产线,生产出的蜂窝式脱硝催化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
  其实早在6年前,东方锅炉就把目光瞄准了脱硝产业。2006年成立了成都东方凯特瑞环保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KC),成为国内首家生产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的企业。他们从原材料制备(如超细钛白粉)到成品、服务等,具备全方位的生产能力,这正是该公司领先于其他企业的核心所在。目前国内其它脱硝催化剂生产企业,其超细钛白粉全部依靠进口,而DKC却真正实现了国产化。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我国脱硝领域的垄断地位,也标志着我国火力发电厂脱硝投资成本将得到有效降低。
  2007年3月,DKC首批高尘脱硝催化剂出口到韩国所属Taean电厂(2×50万千瓦)的2台机组进行脱硝,而当时奥地利一家公司生产的催化剂也在该电厂应用,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生产的催化剂在此交汇,同台竞技。结果,DKC的催化剂各项性能参数全部达标,运行情况良好,获得了韩方的高度首肯。
  中国企业的脱硝技术在国外不仅开花,还结了果。这的确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2007年10月,华电长沙2×60万千瓦脱硝项目顺利投运,该项目是由东方锅炉自主设计制造,并采用DKC生产的国产催化剂。据用户方反映,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并超过设计值。
  东方锅炉的成功为完善国内脱硝技术起到了较好地示范作用。


  市场容量超千亿元
  应该说,中国市场一旦打开“脱硝大门”,必将带来此行业的大发展。而对于主要的市场参与主体(即大型环保公司或大型锅炉厂)来说,更是一个巨大利好。当然,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对于企业来说,现在正应该是做好“强身”功课之时。
  为此,专家建议企业应该作好如下准备:一是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或吸收能力,并且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二是积累较多的工程业绩和客户资源。因为新建脱硝装置必将与原有的脱硫、除尘、锅炉装置产生联动,涉及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维修等多套设备的接口界面。对于用户而言,更希望采用同一家供应商增加设备安装的方便性和售后服务的功效。
  当然也有人提出,烟气脱硝装置应该由锅炉厂家来完成,“毕竟它安装在锅炉的主体内”,某大型国企负责人表示。还有人提出,国家应加大对脱硝的政策补贴(对用户和厂家);规范脱硝技术,等等。看来,我国的脱硝之路还有很多待解之题。
  但不管怎样,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低。就目前来看,大型国有制造企业由于技术领先,资金雄厚,具备先期进入市场的优势,比如东方锅炉掌握了性能先进的脱硝系统设计技术等,成为行业翘楚。而发电集团从事脱硝产业,更多的是自给自足,满足电厂的自身需求。
  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我国安装了脱硫设备的机组装机容量从0.53亿千瓦增加到3.8亿千瓦,而脱硝行业的市场规模约在1200亿元左右。


  其实,在政策尚未落地之前,国内脱硝产业就已经进入了“热身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听众

1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7-22 17: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scr

:038sc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能源环保网 ( 苏ICP备17048878号-1 )

GMT+8, 2025-7-2 08:40 , Processed in 0.06056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